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B·sport(中国体育):以重症医学建设创造高质量发展新机遇-B体育官方网站

欢迎进入B体育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025-69790896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B·sport(中国体育):以重症医学建设创造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作者:小编 | 发布时间: 2025-04-01 | 次浏览

2024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加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提出了“能级匹配、布局合理、服务优良、平急结合”的总体要求,并明确了到2025年末和到2027年末...

  2024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加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提出了“能级匹配、布局合理、服务优良、平急结合”的总体要求,并明确了到2025年末和到2027年末的分阶段目标。

  近日,由健康报社、泸州市医学会、四川省国际医疗交流促进会、四川省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联合主办,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承办的“加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系列交流会(四川站)”召开,与会嘉宾就如何加强我国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冰介绍了四川省重症医学发展现状。李冰说,加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是健康中国建设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突发事件救治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于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四川省重症医学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基本建成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省医学中心和省级重症医学区域医疗中心为支撑,四级重症医学临床重点专科为骨架的重症医疗服务体系,为处理重大突发事件提供了坚实保障。

  下一步,四川省将围绕《意见》的要求,进一步补齐全省重症医学专科医疗服务短板,推动重症医学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在顶层设计方面,建立和完善“能级匹配、布局合理、服务优良、平急结合”的重症医学医疗服务体系,有效扩充重症医学医疗资源,优化医疗资源结构与布局,加强重症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力争实现2025年每10万人拥有15张重症医学床位,可转换床位数达到每10万人10张。全省重症医学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医疗资源布局更加优化,专科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在总体布局方面,以专科建设为抓手,完善“国家—省—市—县”重症医学临床专科服务网络,推动形成“主干”有“高峰”、区域有“高原”、市(州)有“高地”、县域有“龙头”的重症医学医疗服务体系。在质量控制方面,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重症医学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在重症医学专业质控中心市(州)级“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快县级质控中心建设,保证提供同质化的重症医学服务。在重症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重症医学医护人员的待遇保障,吸引更多人才投身重症医学事业。

  “一个学科发展的好坏,与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情况息息相关。”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德昌教授说,要进一步完善“四位一体”的重症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四位一体”即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培)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培)、毕业后继续教育四个阶段的连续统一。“目前整个培养体系仍然有待完善。”陈德昌说。在本科生教育阶段,鲜有医学院校设立重症医学系,将重症医学设为必修课的学校也不多,大多数学校只是设立了重症医学的选修课供本科生了解基本原理和基本的监测评估等技术,医学生接触重症医学的机会不多,也就难以在本科毕业后选择重症医学作为研究生深造方向或者从业方向。研究生教育则需要提高生源质量,着重进行科研思维培养,为重症医学专业储备高层次人才。在住培和专培阶段,应着重培养年轻医生的临床思路与核心技术,掌握生理、病理相关知识,以及超声诊断、ECMO(体外膜肺氧合)等诊疗技术,能够满足临床服务需求。毕业后继续教育同样是重症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要通过不断培训持续提升诊疗水平。

  陈德昌指出,重症医学与其他专科在临床思路上有很大的不同,重症医学的特点是要进行连续的监测、评估,通过综合分析进行精准的治疗,整个诊疗思路强调连续性和整体性,既要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不断变化,也要时刻观察器官与器官之间的交互作用。

  “科研思路对于年轻的重症医学专科医师而言,同样重要。”陈德昌认为,科研发现来自于临床实践,年轻医生要善于从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发现科研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并实施,最终形成科研成果。陈德昌说,当下,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际会议和国际顶尖医学期刊上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期待更多年轻的重症医学人才能够成长为优秀的临床医生和科学家,成为国之栋梁。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院长康焰认为,重症医学的发展对于守护人民生命健康至关重要,要尽快建立起以患者为导向的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公立医院要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实现医疗质量、医院管理、患者体验、临床科研能力这四方面的提升,建设人性化、功能化、智能化的现代医院。“重症医学专科能力的提升可以推动公立医院整体医疗安全水平的提升。”康焰说。

  《意见》明确提出了重症医学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要求重症医学体系能级匹配、布局合理、服务优良、平急结合,要求重症医学资源能够有效扩容,实现区域均衡,要求重症专科能力显著提升。四川省自2022年起实施的二、三级医院重症医学能力提升项目与《意见》的要求不谋而合,该项目旨在通过持续精准带教、长期理论加实操专项培训、全时远程服务支持等多种合作方式,搭建重症协作信息平台,使各级重症专科的医疗资源得到同质化的整合应用,提升四川地区整体重症救治能力。

  康焰介绍,华西天府医院的重症医学科是华西医院建设紧密型医疗共同体进行资源下沉和扩容的成功案例,通过学科联盟以及“医教研管”全覆盖的运行模式,华西天府医院重症医学科诊疗能力迅速提升,支撑医院业务量快速增长,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

  “同时,重症医学的发展也受到了诸多限制。”康焰认为,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合理调整重症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护人员待遇等举措将为重症医学的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B·sport(中国体育) B体育平台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江涌介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长期以来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建立了重症医学预警、救治、长期预后“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体系,组建了呼吸治疗、体外生命支持、重症康复、重症超声等亚专业的技术团队,广泛开展多学科协作,已成为川渝滇黔接合部区域重症医学的临床教学科研中心。

  泸州市卫生健康委主任曾妍说,泸州市一直高度重视重症医学能力的建设,2015年成立了泸州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2021年起开展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培训,泸州市重症医学能力建设步入了规范化、系统化发展新阶段。

  B·sport(中国体育) B体育平台

  健康报社副社长肖景丹在致辞中介绍,“加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系列交流会”是健康报社为响应《关于印发加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要求,践行行业媒体责任,举办的系列活动,旨在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助力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智库专家、医疗机构负责人以及重症医学专家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交流重症专科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思考,找出痛点、难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共同推进重症医学服务能力提升,推动公立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圆桌讨论中,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赵鸣雁、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廖雪莲、达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郑祥德、南充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曹海泉、攀枝花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吕胜、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洁等,从重症医学科科室管理者的角度就如何提升重症医学科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展开了讨论。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唐晓平、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黎旭、资中县人民医院院长尹智、泸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罗彦、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毛世芳等,就如何通过完善医疗服务网络、加强院校教育、扩充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为重症专科建设提供必要支持提出建议。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川、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陈丽、旺苍县人民医院院长刘勇、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晓斌共同主持了圆桌讨论。

  与会嘉宾共同启动了加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开幕式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金晓东、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雷贤英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