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90%的仿制药药企赚不赚钱?患者敢不敢用?
作者:小编 | 发布时间: 2025-03-10 | 次浏览
实际上,集采主导者一直在强调,降价只是带量采购的目的之一,其最终目的还是要铲除带金销售,挤出流通环节的水分,引导产业结构改变——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创新。
12月12日,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在上海开标。谁也想不到,到了2024年年底,实行药品集中采购的第6年,医药行业还能因为集采降价幅度而感到惊叹。
从已公布的拟中选结果来看,本次集采有62种药品采购成功,共有234家企业的385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最高降幅达到99%以上。
在前几次国采,降价90%以上已经是最大降幅了,而在第十批国采,有的产品降价90%甚至没能入选。
间苯三酚注射液,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和胆道功能障碍引起的急性痉挛疼痛,此次有37个产品参与竞争,最后9个产品进入拟中选名单。从报价情况看,西安安健药业的产品从39.80元/支降到0.68元/支,降价幅度超过98%。然而间苯三酚注射液拟中选的最高价仅为0.58元。
集采非新药,新药不集采。与以新药为主的国家医保目录谈判不同,集采主要针对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以及专利过期的原研药。本次采购成功的62种药品都是已过专利期、有多家企业生产、竞争充分的药品,覆盖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精神疾病等领域,共涉及药品数量创历次集采之最,从产品剂型上看,注射剂、口服常释剂型占到绝大多数。
2018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已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10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累计成功采购435种药品。国家医保局表示,集采在减轻群众“老药”费用负担的同时,为支持新药纳入医保腾出费用空间,连续7轮调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已累计谈判纳入530种新药,不断提升优化群众用药结构,同时促进医药产业提质升级。
国家医保局公开信息,2018年以来共十批集采,已促成435种药品降价,为新药、新技术腾挪出的空间近5000亿元。前九批集采共涉及374种药品,集采品种平均降幅超50%。第十批国采降幅还未公布,但显而易见的是,本次集采中一些药品降价90%甚至不能入选,本次国采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大幅度降价背后,一方面是第十批国采与第九批国采间隔了一年,品种积压,今年共有263个规格,涉及62个品种,数量远超往年。据米内网数据,第十批国采符合申报资格企业数≥10家的品种达47个,20家及以上的品种有9个。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介绍道,此次集采入围标准提高,同时将50%降幅可中选这一规则,改为不高于同品种最低“单位可比价”1.8倍可中选,并增加了“复活”机制,“主要是想增加竞争性,以便药价一降到底。”
以取消50%降幅入围为例,原来企业只要降价50%就可以初步入围,第十批国采的“1.8倍熔断机制”则要求不能超过最低价的1.8倍,不利于原价比较高的原研药或进口药中标。对药企而言,规则的改变意味着必须亮出底牌、报出“底价”。
上海市卫生与健康发展中心研究员杨燕指出,“以前一些企业的心理是,降幅超过50%就‘安全’了。但是,在目前这种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取消了降幅≥50%的规则,企业会花更多心思考虑自己的降幅是不是合理,报价肯定是更加慎重。”
同时,若企业报价大于最低报价的1.8倍,即会触发熔断机制,在首轮拟中选名单中落选,进入复活阶段,这一机制有利于缓和竞争,增加中标企业数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民族经济研究室主任姚宇表示,“为了防止一两家药企低价垄断,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稳定供应,这次集采创新设置了复活机制,尽可能地扩大集采产品供应企业的数量,比如16家及以上企业申报的药品,最多入围企业数是10家。而且采购文件也规定,如果入围企业过少,集采药品占全部市场的份额也相应减少,以保证市场不会出现过度集中的现象。”
这62种药品中,原本有超过20个品种的原研药企符合申报资格,但从现场一些原研药企的报价来看,报价是跟集采前的挂网价基本一致,即没有降价的意思。
治疗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艾地骨化醇软胶囊,原研药集采前最低挂网价单价为3.66元,此次国采申报价也是3.66元;优时比的抗癫痫药物拉考沙胺注射液,集采前最低挂网价,单价为333元,此次国采申报也是按此报价,而国内上药同款品种仅20.88元,价差近15倍。
本次国采默沙东共有5个品种可参与报价,是涉及原研药数量最多的企业。默沙东不但舍弃了3个品种,连仅参加的泊沙康唑肠溶片、泊沙康唑注射液的报价,还都报出了高价。默沙东的泊沙康唑肠溶片报价2880元,泊沙康唑注射液报价1420元,国内同款药品报价仅42.18元。默沙东占据了口服降糖药西格列汀口服常释剂型99.65%的市场份额,但即便如此,默沙东直接选择弃局。
不止默沙东,从此前公开数据看,拜耳的瑞戈非尼片,安进的阿普米司特片等,原本都是独家品种,也就是说进口产品占据了100%的市场,辉瑞的哌柏西利胶囊、拜耳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尼莫地平注射液等,此前都占据了各自品类市场的约70%的份额。
可见,进口原研药正在退出院内市场,在集采中选药品中,同通用名仿制药占绝大比例:2018年,国采试点开始,25种药品中选,其中23种国产药品,2种进口原研药品;2023年11月,第九批国采完成,前九批集采国产仿制药中选1583个,进口原研药中选70个,仿制药占比95%以上;第十批国采,进口原研药无一中选。
从近年来多批国采的发展趋势,未来外企原研产品或许真的已经放弃了院内市场。
原研药企依靠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雄厚的资金保障研发出优秀的药物,凭借在专利保护期内的垄断地位获得巨大的收益,然后在专利保护期过去之后面临“专利断崖”的挑战,这可以说是所有药企、药品生命周期的缩影。
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即使过了专利保护期,在我国也并未出现所谓的原研药“专利断崖”。在2016年《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发布之前,我国的仿制药一度处于较低水平,其效果与进口原研药大相径庭。近年来随着我国药企仿制能力稳步上升,但是和进口原研药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2年发布的《中国居民对仿制药的认知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和分析》显示,在15046份有效调查结果中,84.06%的受调查居民认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仍和原研药之间存在差别。而在1208位同时使用过仿制药和原研药的患者调查中发现,仅有4%的人表示服用仿制药效果明显。前段时间进口的阿奇霉素原研药“希舒美”在医院消失引起热议,也是仿制药仍不受信任的一个缩影。
对医药领域专业人士来说,仿制品功效难以与原研产品相提并论,原因在于原研药企在长期研发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非公开的专有技术和技术诀窍(know-how)。除研发实力的差距外,制药工艺水平的高低和流程的完整与否也会导致药效不同。
外资药企不参与带量采购投标,一方面是因为价格确实降不到这么低,另一方面也源于对自身产品疗效的自信。
集采刚开始,原研药企也很怕失去院内市场,但这些年来,已经出现了不少患者自费去购买原研药进行服用的情况,很多原研药在院外市场卖得也不错。已经有不少外企开始在院外市场下更大功夫,通过寻找对外合作,建立与零售药店间的友好合作,形成新形势下的发展新模式。而对于广大患者而言,去院外市场寻找原研药,或许会成为未来的主要渠道。
上海医药科技公司全国市场准入经理曹毅平表示,第十批药品集采共涉及62个品种,平均有6家以上企业中标,这种较高的市场竞争环境,将促使相关医药企业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价格竞争,这种价格竞争不仅考验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还可能推动一些企业调整发展战略,专注于更具成本效益的产品管线或市场板块。
诚然,集采倒逼企业提升了突破专利壁垒的能力、增强了创新研发能力,在成本压力下,大到管理能力,小到包装材料的迭代升级,本土药企都有不小的进步。这些也被认为是国产仿制药下一步大规模“出海”的基础。
但是,价格太低、利润太薄,无疑会增加企业的风险。在各地采购平台的公开通报中,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品种因无法及时供货而上榜。
虽然集采规则越来越成熟,一旦断供,都会有产品及时补位,没有给临床用药的造成严重影响,但是对具体企业以及没有用到药的患者来说,没什么影响严不严重这种说法。
然而,无论是取消50%降幅入围,还是结果上最高降幅达到99%,第十批国采很明确地体现出:仿制药的利润今后可能是有限的,仿制药只有一般的制造利润,企业要向创新药转型。
有药企感慨,不中标活不了,中了标也难活。不管是新药研发,还是仿制药生产,都是需要成本的。每片不到3分钱的叶酸片、每片不到5分钱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支1毛6的氯化钾注射液,这些入选的药企的“以价换量”真的不会变成“量越大,赔得越多”吗?
价格可以“卷”,但不能无休止的“卷”,要综合考虑企业生存发展和患者的健康因素,否则企业挣不到钱,生产出来的药物恐怕也没有患者敢用。
实际上,集采主导者一直在强调,降价只是带量采购的目的之一,其最终目的还是要铲除带金销售,挤出流通环节的水分,引导产业结构改变——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创新。
长远来看,价格战之外,药品的疗效和质量势必成为新的赛点。那些已经抢占了市场先机的企业和产品,也应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让我国仿制药站稳脚跟。如果随意透支信誉,很难真正成为市场新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