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ort(中国体育):中西协同聚焦前沿:探索三高共管新策略
作者:小编 | 发布时间: 2024-11-22 | 次浏览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慢性病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治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均提出“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的任务要求,并明确了“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的发展目标。在药物治疗方面,现有西药无法完全满足慢病患者的需求,而中药具有多层次综合调控的特点。在此背景下,中西医协同可结合二者优势,将中医的“治未病”理念与健康管理融入现代医学,实现最佳疗效、节约医疗成本、减少不良反应。
随着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支持中医药的发展政策[1-6],以及中医药研究的不断创新与深入[7,8],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自2011年9月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并于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医药发展已逐渐现代化和国际化,其临床研究及疗效已得到国际认可。我国也建立了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药新药研究技术体系,创建了和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开展中药国际化研究平台,先后被认定为北京市及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图1)。
中西医协同的创新医疗模式可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工作也在多方面取得新进展[9]。
首先,我国中西医结合制度正在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在全国有28个省(区、市)出台的地方《中医药条例》中,均提出加强中西医协同发展的要求。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完善落实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国务院办公厅也将印发的《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将“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列为重大工程。2021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对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其次,为加快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我国发布了一系列文件以推动中西医结合研究平台建设。2021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科学技术部印发《推动中医药科技传承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加强对新突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救治和科学研究。2022年8月,印发《“十四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部署“重大疾病中西医结合防治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疾病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防治关键技术研究”等任务。继“十三五”后,“十四五”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接续支持“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
在建立多层次中西医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近年来教育部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主动适应行业需求,加强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专业建设,加大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供给。实施中医药英才海外培养合作项目,推动中医药人才赴高水平机构进修,拓宽了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渠道。
目前,加强中西医结合已在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和《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中被强调(图2)。
“三高共管”是针对当前慢病防治形势提出的创新型管理理念。近年来,基于国家政策支持下大量中西协同在慢病管理中的研究循证,目前多个指南共识明确推荐中成药用于“三高“疾病的起始治疗或联合西药治疗(图3)[10-12]。202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提出[10],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高血压防治中的作用,需明确单独应用中医药和与常用降压药联合应用的适应证,开展以心血管事件为终点的高质量的循证研究,探索建立中西医结合高血压防治新路径。2023年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和2023年基层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也将天然调脂药作为高血脂患者的干预用药推荐[11,12]。
尽管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在“三高”管理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在诊疗规范方面,目前中西医结合在慢病管理中的诊疗规范尚未完全统一,中医药的疗效评价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在药物选择与使用方面,中西医结合在药物选择和使用上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中药和西药在成分、作用机制和副作用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合理搭配使用以提高疗效并减少副作用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在人才储备方面,现阶段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不足,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管理人才短缺。
针对这些挑战,为推进中西协同在“三高“管理中的进一步发展,应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发布的多项政策文件,加强中医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的疗效评价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推动中医药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中西医结合复合人才培养,多措并举促进中西医协同互补、稳步发展。
中西协同是我国长期实行的基本国策,也是未来我国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提高“三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2024-9-6]:[2].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3].国家药监局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4-9-6]:[4].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2024-9-6]:[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2024-9-6]:[6].国家药监局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中药科学监管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2024-9-6]:[7].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建立. 中国中药杂志2016,09:1699-1705[8].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表征及病理生理变化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2018,43(4):786-793[9].潘锋, 等. 推动中西医结合创新发展要多措并举. 中国医药科学 2024,14(5):4-6[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等.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 2024,32(7):603-700[11].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52(4):330-337[12].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等.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51(3):221-255
CN-143441 有效期至2025-9-10声明:本文的采访/撰稿/发布由阿斯利康提供支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不用于推广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