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体育:探路三级医院临床科研跃升与发展
作者:小编 | 发布时间: 2024-11-19 | 次浏览
三级医院作为提供中国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核心机构,加强临床科研能力、实现诊疗技术创新是医疗领域最重要的新质生产力之一。
随着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临床科研在推动医学进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三级医院作为提供中国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核心机构,加强临床科研能力、实现诊疗技术创新是医疗领域最重要的新质生产力之一。
8月31日上午,由《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中国医院院长网主办,威科集团公益支持的第十八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之【专题研讨】构建卓越:三级医院临床科研的全面跃升与可持续发展在江城武汉如期举行。本场论坛分为致辞环节、演讲环节及讨论环节。
致辞环节中,中国医院绩效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车慧,威科集团全球增长市场副总裁、中国董事总经理王志霆发表精彩致辞。
车慧院长强调,临床科研的不断提升是医学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基石,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机制,注重科研人员全流程思维训练,结合理论与实践,提升临床医生的科研实操能力,同时也需要与国际同行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升我国临床科研的国际化水平。
王志霆女士表示,威科医学一直聚焦在传承与传播世界最先进的医学研究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医学教学、科研、临床诊疗中。临床科研需要三级医院逐步完善的顶层设计,同时临床科研人员在立项选题、研究方法、出版发表等环节亦需要卓越的工具与技术支持。威科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服务与医学出版机构,将持续地陪伴中国医院与临床科研工作者全面提升临床研究与临床实践能力。
演讲环节由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张莉芸,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延边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全春花担任主持嘉宾,五位专家倾囊相授,分享了各自的深入实践与深刻思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院长王杉以临床医学科学研究新机遇——人工智能专病与专项任务语料库建设为题展开了深度分享。
王杉指出,中国临床研究对美开放数据库依赖度高,已面临封锁的严峻挑战。他表示,人工智能专病与专项任务语料库标准及分级标准势在必行,是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时代医学领域的重要新基建。需要多学科团队协力制定标准及分级标准。(临床病学、流行病学、统计学、人工智能、大模型、卫生经济学、计算机等。)还须立即行动,不要等行标、国标,以有基础、专长、资源、重要的专病、专项任务为切入点制定标准促进语料库建设,并在医学科研共同体等推广。应出台促进人工智能专病与专项任务语料库的相关政策,如专病、专项任务语料库示范基地等。应促进政府主导的专病、专项任务公共语料库建设。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蒋光峰介绍,他所在医院从顶层设计、学科规划、指标评价、协同创新、资助体系等方面促进成果创新转化。他从顶层设计:68112高发展计划;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临床研究机制创新;面向全院的多领域跨专业协同创新平台;完善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布局学科,分类评价;探索医企、医研、医校多种协同创新模式;完善院内项目资助体系等方面展开了详细介绍。
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临床研究机制创新方面,医院完善临床试验支撑体系:支持临床试验中心建设,扩大I期临床研究中心规模;采用灵活的招聘机制,加强临床试验中心人才梯队建设;开展青年PI培养计划;改革临床试验中心绩效制度。扩大临床试验机构专业和PI备案数量,提升患者入组率:大力推进研究型病房建设,将入组率纳入学科建设考核目标;三年内将临床专业备案数量增加15-30个,全院受试者入组率大幅提高。组织科室做好大队列研究规划:遴选样本采集量多和科研能力强的学科,组织筹建大样本、高代表性、可长期随访的自然人群健康队列和重点疾病队列研究。
蒋光峰从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研发与推广、5G远程手术、放射性粒子治疗颅内肿瘤技术体系等方面介绍了医院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与成效。最后,他指出,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的根本目的是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科技处处长岳文涛指出,IIT研究对于医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岳文涛介绍了他所在医院IIT研究项目前的情况:纵向课题共开展84项,横向课题共221项,研究类型以观察性研究为主,研究分类包括药物、诊断方法/技术、治疗方法/技术、预测模型。他指出,控制IIT研究质量的关键点是IIT研究选题、研究假说、方案设计、伦理保证。
他就IIT选题立项的原则性要求,临床科研问题重要性,科学假说合理性,临床科研设计可行性,IIT立项审查要点等进行了深入讲解。他提到,研究选题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需要立足于临床实践但又要优于临床实践。临床研究人员需要充分借助诸如UpToDate、PubMed等优质数据库,选取合适的临床研究题目。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总编辑兼编辑部主任郝秀原发表了关于如何发表高质量临床研究的演讲,分享了其作为资深期刊编辑的独到见解。郝主任深入探讨了当前临床研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
他强调,随着全球医学研究竞争的加剧,研究的创新性、临床价值和科学性成为能否成功发表的重要标准。他建议研究者从选题阶段就高度重视研究的临床意义,确保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和伦理性。此外,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也是影响论文发表的重要因素。
在演讲中,郝主任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技巧和建议,包括如何撰写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摘要、合理构建论文结构,以及选择合适的期刊投稿。他鼓励研究者们在进行临床研究时,不仅要追求学术上的突破,还要考虑研究成果的传播效应,以最大化地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此外,他还分享了《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与威科集团Lippincott的多年合作成果,就其期刊影响力、审稿流程、论文选择偏好进行了详细介绍。
上海临床研究中心院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副院长朱畴文围绕正在筹建的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分享了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他介绍,上海临床研究中心计划于2025年12月竣工,2026年试运营,主要承担职能包括集聚优质临床资源,聚焦重大疾病研究,在医学、生物医药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协同攻关,培育临床研究多方向创新策源地。他表示,作为新型的具有平台性质的研究型医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以研究(临床-转化-基础等)为重点,以病人/疾病为中心,通过配备强大的研究队伍、齐全的软硬设施、健全的管理体系,广泛深入的外部合作,进行开放式平台下的新型临床研究合作与转化。
演讲环节后,论坛进入讨论环节。讨论环节围绕3个话题进行:在建立医院临床科研能力的过程中,医院的感悟和挑战;提升医院临床科研能力,医院的战略布局;医院建立临床科研能力需要哪些层面的外部支持?
讨论环节由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医院管理研究院院长陈海啸,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郑宝石主持,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方哲,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耿清峰,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延边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全春花,沧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王荣,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院长于建渤分别从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培养优秀青年工作者、科研工作的政策扶持等角度分享了经验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