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妃文绣发动刀妃革命坚持和末代皇帝溥仪离婚后嫁给清洁工
作者:小编 | 发布时间: 2025-07-25 | 次浏览
1931年,一个22岁的年轻女子,在天津地方法院的法庭上,要求和丈夫离婚。离婚的理由是,她和丈夫结婚9年,丈夫一次都没跟她同房过,还对她实施家暴。
这件事登上报纸后,引起了全国轰动,人们称这一事件为“刀妃革命”。这在之前,是史无前例的,这女子创了先河。
丈夫不想弄得太难堪,只能让两名律师和女子私下协商,女子也请了律师,所以双方律师代表当事人不断协商。
这女子是谁?她就是大清末代皇帝溥仪的淑妃额尔德特•文绣。今天,我们来说说文绣的人生故事。
1909年12月20日,文绣出生在北京方家胡同锡珍府邸,是蒙古族,鄂尔德特氏,在八旗中属于上三旗的镶黄旗。
文绣的祖父额尔德特•锡璋,曾担任过清朝的吏部尚书,他家是世代官宦家庭,经济富裕。
文绣的父亲额尔德特•端恭,年轻时科场屡败,后来承袭祖荫,在内务府主事。端恭是个纨绔子弟,花钱如流水,后来随着清皇朝的没落,他家家道中落,经济逐渐拮据。
端恭的原配生下一个女儿(小名大黑妹)后,去世了,端恭就娶了汉族女子蒋氏当继室。蒋氏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便是文绣,乳名大秀;小女儿是文珊,乳名小秀。
小秀出生后没多久,端恭就去世了,蒋氏便带着大黑妹、大秀和小秀三个女儿,搬去花市居住了。
1916年9月,文绣7岁,蒋氏把她送去花市私立敦本小学读书。虽然经济不富裕,但蒋氏觉得女孩也要受教育的,所以努力给人家做刺绣活挣钱,供女儿读书。
此时,大清已经退位4年了,满人不再是统治阶层,反而是被人唾弃的对象了。所以身为汉人的蒋氏,给文绣改名为傅玉芳,希望她在学校里不被汉人排斥。
傅主芳非常聪颖,学习用功,在学校里读书、写字、画画都很不错,所以深得老师表扬。
1921年,紫禁城里的溥仪15岁了,他想要去国外留学。大清的遗老遗少当然不同意的,如果皇帝走了,那小朝廷也就完蛋了。
按照清朝后妃制度,皇帝的妃子是要从八旗的未嫁女子中选出来的,尤其是上三旗的女子,是重点选择对象。
傅玉芳是上三旗的未出嫁女子,但她母亲是汉族的,而且她还不是嫡出,所以原本是没资格竞选的。但现在形势变了,清皇室都退位了,选妃标准也就降低了。
傅玉芳的五叔华堪,觉得这是改变家族命运的好机会。虽说清皇室退位了,但说不定哪天又翻起来了呢!再说,瘦死的骆驼比马上,清皇室再怎么退位,也比普通的小老百姓好。
所以华堪马上去找嫂子蒋氏商量,蒋氏也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便把傅玉芳的照片给了华堪。华堪就把照片送去紫禁城里的内务府,用的是额尔德特•文绣的名字。
紫禁城里,几位老太妃和溥仪的生父载沣商量后,在内务府送来的一批秀女的照片中,选定了4位,然后他们让溥仪从这4位中选择1位当皇后。
溥仪看了一下那4张照片后,用铅笔在其中一张上画个圈,表示选中了。这个女子便是文绣,她也是敬懿太妃看中的秀女,敬懿太妃是同治皇帝的妃子。
比敬懿太后位份高的端康太妃不高兴了,端康太妃是光绪帝的瑾妃,也就是珍妃的姐姐,她看中的是另一个叫婉容的秀女。
溥仪为了不让两个老太妃闹矛盾,就在端康太妃看中的婉容的照片上,也画了一个圈。后来,大家商量后,决定让婉容当皇后,文绣当妃子。
当册封文书送到文绣家时,华堪和蒋氏都高兴不已,但文绣却并不高兴。因为她不想离开母亲,不想去陌生的紫禁城,她毕竟才只有12岁,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她还是个孩子呢!
华堪就劝文绣,说:“你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母亲和妹妹考虑的。你进宫后,家里的经济条件就好转了,母亲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文绣被定为淑妃后,溥仪颁下谕旨,让内务府给文绣母亲蒋氏在北京地安门后海的南沿,买下一处大院落作为新居处,另外赏赐紫檀木家具一套。
蒋氏家的生活,立刻发生了大改观,这让文绣体会到当妃子的好处了,也就不抗拒了。
随后,文绣退学了,“傅玉芳”的学名也不用了,又叫回“文绣”了。华堪帮她请了宫廷老师,专门给她讲授皇宫中的礼仪和规矩,让她熟读《女儿经》等。
溥仪和婉容的大婚定在1922年12月1日,按规矩,文绣要在皇帝大婚时给皇帝和皇后行跪拜大礼的,所以提前一天被接进皇宫了。
按皇帝娶妃子的礼仪,文绣和溥仪完婚了。然后在养心殿,溥仪对文绣只说了一句:“下去歇息吧!”
文绣出阁前,母亲是跟她说过新婚之夜要怎么过的,可现在根本不像母亲说的那样。文绣的心里很纳闷,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惹皇上不高兴了?
第二天,溥仪和婉容举行大婚,文绣按规矩给他们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礼。晚上,按理溥仪要和婉容过洞房花烛夜的,可溥仪也没有和婉容过夜。
其实,溥仪对男女之事已经不感兴趣了,这也是溥仪的难言之隐。在他十三四岁,生理上刚发生变化时,守夜的太监为了偷懒,就将宫女往溥仪的床上送,自己好睡觉。
溥仪还年轻,夜夜被那些宫女缠着,身体就不行了。太监又去给他弄来各种壮阳的药,让溥仪服用,然后还是夜夜给他送宫女,结果溥仪就失去性能力了。
虽然没有夫妻生活,但溥仪、婉容和文绣都青春年少,相处得挺愉快的。那时,文绣13岁,溥仪和婉容都是16岁。
溥仪和婉容都会说英文,只有文绣不会,溥仪就帮她请了英文老师凌若雯,教她学英文。
婉容取了英文名字“伊丽莎白”,溥仪取了英文名字“享利”,文绣没有英文名字,溥仪就给她取了“爱莲”这个英文名字。
婉容和溥仪用英文写信,有时婉容也会给文绣写信,文绣当然也要给她回信的,两人相处得很友好。
婉容是皇后,长得漂亮,娘家条件好,又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和溥仪都会英文,两人有共同爱好。文绣只是妃子,争不过婉容,就只能本本分分地做好妃子的事。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派北京警备总司令鹿钟麟,带着一队大兵去逼宫,要求溥仪等人马上迁出紫禁城。
对溥仪来说,紫禁城就是他的家,他是从小在这里长大的。现在把他赶出家门,那他去哪里?溥仪面临重大变故,一时间不知所措。
这时,文绣突然站出来了,去跟鹿钟麟等人交涉。可她一介弱女子,怎么抗争得了扛着枪的大兵呢?她就从袖子里拔出事先准备好的一把剪刀,要死在他们面前,为溥仪殉情。
太监见状,马上去夺下了剪刀,文绣没死成。但她这份气节,让所有在场的人都很佩服,所以大家就给她起了“刀妃”这个绰号。
僵持了几个小时后,最终溥仪还是带着婉容、文绣等人,离开了紫禁城。他们暂时搬去了醇王府居住,醇王府是载沣家,家里有溥仪的好几个弟弟妹妹。
20多天后,奉系军阀张作霖进入北京,赶走了冯玉祥。但溥仪等人,还是回不去紫禁城了,紫禁城归奉系军阀掌管了。
溥仪为了复辟大清,在政客郑孝胥的鼓动下,带着婉容和文绣去天津了,先是住在张园,后来又住到了静园。
文绣觉得日本人不会真心帮助溥仪的,就好几次劝溥仪不要跟日本人走得太近。可溥仪想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复辟大清,所以对文绣的劝告很生气,有一次还拿鸡毛掸子打了文绣。
既然要复辟大清,溥仪自然要出去活动的。因为婉容支持她,英文又说得很流利,还知书达理,得体大方,所以溥仪总是带她出去参加活动。
婉容就有点得意了,便在文绣面前炫耀,显摆她皇后的派头,两人之间的关系就不似从前那般友好了。
主子对文绣这样的态度,太监和宫女见风使舵,就也不好好伺候文绣了。文绣被孤立了,她很苦闷,只能一个人偷偷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