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体育:深度:创新药的前世今生热点题材全揭秘
作者:小编 | 发布时间: 2025-07-19 | 次浏览
创新药题材的崛起是政策、技术、资本三重驱动的结果,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关键阶段,而当前市场热度则源于多重利好的集中释放。
政策桎梏与技术追赶2015 年之前,中国医药产业以仿制药为主,药审周期长(平均需 3-5 年)、研发投入低(药企研发费用率普遍不足 5%)。政策对创新药的支持有限,例如医保目录调整周期长达 4 年,创新药上市后纳入医保的时间滞后,商业化进程缓慢。
2015 年药审改革:国家药监局启动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将新药定义从 “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调整为 “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推动药企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
2017 年加入 ICH:中国正式成为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成员,临床试验数据逐步获得国际认可,为创新药出海奠定基础。
早期探索与突破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企业率先布局创新药研发。例如,恒瑞医药 2014 年推出首个国产 PD-1 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开启免疫治疗国产化先河;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于 2019 年获 FDA 批准,成为首个 “出海” 的中国原研药。
2025 年国家药监局将临床试验审评时限从 60 日压缩至 30 日,北京试点项目平均用时仅 23.8 个工作日,较早期提速 70%。
2025 年上半年批准 43 款创新药,其中国产占比超 90%,涵盖肿瘤、代谢、自免等重大领域,抗肿瘤药物占比达 40%。
北京市 2025 年新政明确:国谈创新药无需召开药事会即可直接入院,通过 “双通道” 药店实现 “应开尽开”;1 类创新药可备案不计入医保自费率指标。
医保基金探索与药企直接结算,提前预付费用以缓解现金流压力,激发创新积极性。
多层次支付体系构建2025 年拟推出首版《商保创新药目录》,专门收录未纳入基本医保但临床价值突出的高价创新药,通过医保数据赋能商业保险产品开发,拓展支付渠道。
ADC 与双抗领域:百利天恒的 EGFR×HER3 双抗 ADC 进入 III 期临床,疗效超越国际同类产品;迪哲医药的舒沃哲 ® 获 FDA 加速批准,成为全球首个针对特定肺癌亚型的高选择性抑制剂。
AI 驱动研发:东阳光药利用 AI 辅助设计药代模型,首个候选药物 HEC169584 已进入临床试验;英矽智能的 AI 药物 Rentosertib 在 IIa 期试验中显著改善肺纤维化患者肺功能,相关数据发表于《自然・医学》。
License-out 交易爆发2025 年上半年中国药企海外授权交易超 70 笔,首付款总额达 33 亿美元,交易总额 480 亿美元。例如,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 12.5 亿美元首付款的 PD-1/VEGF 双抗合作,创国内单次交易纪录。
2025 年 7 月 16 日创新药板块主力净流入 17.02 亿元,千红制药、翰宇药业等个股单日资金流入超 1.5 亿元。
港股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超 34%,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成分股平均市盈率达 52.98 倍,市净率 3.19 倍,反映市场对长期价值的认可。
机构配置逻辑转变东吴证券等机构认为,2025 年是创新药行业爆发元年,三大核心驱动因素明确:重磅 BD 交易频现、头部企业盈利拐点到来、政策环境持续优化,行业有望进入至少 3 年上行周期。
创新药题材的核心股票可分为全产业链龙头、国际化先锋、技术平台型企业及细分领域突破者四大类。
核心地位:A 股创新药市值第一(3797.81 亿元,2025 年 7 月 16 日数据,下同),覆盖肿瘤、代谢、自免等全治疗领域,研发投入连续 12 年居国内药企首位(2024 年研发费用 63.46 亿元)。
管线 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累计销售额超 200 亿元,GLP-1/GIP 双激动剂 HRS9531 III 期临床显示 48 周平均体重降幅 17.7%,近期拟提交上市申请。
国际化突破:与美国 Hercules 达成 GLP-1 组合授权协议,首获 19.9% 股权 + 许可费,创国内出海里程碑。
估值:动态 PE 50 倍,PB 6.6 倍,低于创新药行业平均水平(PE 60.83 倍,PB 3.14 倍),但高于传统药企。
核心地位:港股创新药市值第一(3694.74 亿元),全球化布局最深入的 Biopharma,3 款自研药物(泽布替尼、替雷利珠单抗、帕米帕利)全球上市。
国际化收入:泽布替尼 2024 年上半年全球销售额 80.18 亿元(同比 + 122%),占总营收 66.84%,海外收入占比超 50%。
盈利拐点:2025 年 Q1 亏损收窄至 12.5 亿元,预计 2025 年全年实现净利润转正。
估值:因持续研发投入,当前 PE 为负,但市销率(PS)达 12.7 倍,反映市场对其长期管线价值的认可。
核心地位:ADC 领域全球领跑者,双抗 ADC 药物 BL-B01D1 授权百时美施贵宝(BMS),首付款 8 亿美元 + 潜在总额 84 亿美元,创国产创新药单笔交易纪录。
技术壁垒:全球唯一 EGFR×HER3 双抗 ADC,I 期临床显示在 NSCLC、三阴乳腺癌等癌种客观缓解率(ORR)超 50%,且无间质性肺病(ILD)事件。
财务表现:2024 年营收 58.23 亿元(同比 + 936%),净利润 37.08 亿元,主要来自 BMS 授权收入,预计 2025 年海外临床启动后估值进一步提升。
估值:因非经常性收益占比高,动态 PE 为 - 55.44,市净率 34.95 倍,需警惕业绩可持续性。
核心地位:ADC 与自免双驱动,维迪西妥单抗(HER2 ADC)授权 Seagen 首付款 26 亿美元,泰它西普(红斑狼疮药物)国内市占率超 70%。
商业化进展:2024 年营收 12 亿元(同比 + 200%),净利润转正,预计 2025 年 ADC 药物全球销售额突破 15 亿元。
国际化潜力:泰它西普全球权益授权 Vor Bio,潜在总金额 42.3 亿美元,涵盖北美、欧洲等主要市场。
核心地位:GLP-1 与双抗领域领军者,玛仕度肽(GCG/GLP-1 双激动剂)6 月获批上市,成为首个国产 GLP-1 减重创新药。
管线 达伯舒累计销售额超 35 亿元,与礼来合作的 GLP-1 类药物 IBI362(替尔泊肽生物类似药)预计 2025 年销售额破 10 亿元。
:2024 年研发投入 20 亿元,现金流储备超 80 亿元,支撑未来 3 年管线)
:短期涨幅过大(2025 年至今股价涨 142%),需警惕 GLP-1 类药物同质化竞争。
:7 月 16 日主力净流入 2.03 亿元,创年内新高,但需注意其创新药管线尚处早期。
:DEL+AI 技术将靶点发现效率提升 10 倍,累计转让 800 余个全球首创化合物。
:脑类器官技术获 FDA 认可,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研发,与默沙东合作替代 30% 动物毒性试验。
商业化兑现及技术壁垒四个维度综合评估。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全产业链龙头仍是稳健配置首选,百利天恒、信达生物等技术平台型企业具备高弹性,而翰宇药业、千红制药等细分领域标的需结合短期催化与长期价值谨慎布局。普通投资者应避免盲目追逐高估值 Biotech,通过 ETF 或组合投资分散风险,同时密切跟踪政策与临床进展,把握行业爆发期的结构性机会。研发不确定性创新药研发遵循 “双十定律”(10 年周期、10 亿美元成本),临床失败率超 90%。例如,某企业 PD-1 抑制剂因 III 期数据未达终点,股价单日暴跌 40%
估值泡沫化部分小市值 Biotech 市销率(PS)超 10 倍,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需警惕业绩兑现不及预期引发的估值回调。
国际化深化企业将从 License-out 转向自主出海,恒瑞医药的 “NewCo 模式”(海外成立合资公司主导商业化)或成主流,预计 2030 年国产创新药海外收入占比超 30%。
支付体系革新商保目录扩容、医保基金与药企直接结算等政策将推动创新药可及性提升,预计 2030 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接近 2.3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 24.1%。
创新药题材的崛起是中国医药产业从 “仿制跟随” 向 “创新引领” 转型的缩影。当前市场热度背后,既有政策红利释放、技术突破的坚实支撑,也需警惕研发风险与估值泡沫。普通投资者应聚焦具备核心技术、商业化能力和国际化潜力的企业,通过长期持有与分散配置分享行业成长红利,同时密切关注政策与临床进展,规避短期波动风险。本文源自:金融界作者: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