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客流为什么越来越少?主要是因为犯了这3个错误
作者:小编 | 发布时间: 2025-03-04 | 次浏览
想要在这场竞争当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有足够的客流量。客流量充足的店铺,消费的人群往往更多,有助于提升店铺的业绩。
然而,很多药店现在都面临着客流量越来越少的问题,即使是知名的连锁药店也不例外。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情况?
药店里的客流量减少,经营者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进行相应的促销活动,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来吸引人流量。
适当的促销自然没有问题,不仅可以改变客流量少的问题,还能够增加店里的营业额。
当前的药房营销策略似乎已经陷入了一种活动常态化的旋涡,一年之内超过半数的日子,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
一开始这一类型的促销手段确实可以获得不错的成果,可时间久了,顾客逐渐意识到这种打折促销是常态,他们的心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许多人会认为,既然药店里的优惠活动这么频繁,为什么不耐心等待下一次更加诱人的机会呢?
这样的心理预期导致了一种现象,当药店没有任何活动时,来买药品的人寥寥无几,而在密集的活动周期内,也难以吸引足够的关注和参与。
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往往会削弱品牌的忠诚度,并且让消费者对价格产生一种麻木感,进而影响到整个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还有一点,当药店里开始打折促销的时候,公司可能会有所谓的任务额,要求员工至少要完成多少钱的销售任务。
为了完成任务,不影响自己的销售业绩,员工们只能是硬着头皮去加大推荐力度。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从而罔顾顾客的具体需求,没有想着从顾客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
虽然当时的营销可能会让顾客一股脑购买较多的药品,但也会让顾客在家里备了很多没用的药,或者说会让他们养成只有在药品促销时,才会前来购买的习惯。
有一些药店在促销的过程中可能会附带一些赠品,可是却没有把握好赠品的质量,往往选择以次充好,最终的结果就是赠品的质量很差。
如此一来,他们对于药店会产生极其不好的印象,甚至是产生反感。试想一下,顾客下次还会不会来呢?
再说回药店会员营销的问题,有的经营者嫌麻烦,虽然是在进行会员营销,但也仅限于打折扣来吸引顾客,却没有想过要在事后进行电话回访,进一步了解顾客的需求。
前者属于马虎应对,后者则是在用心做,同样的一种营销方式,产生的结果却不一样。
比如说,有些药店里的商品种类匮乏,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药品都没有,势必会影响到顾客的消费体验,从而使他们对药店产生反感。
疾病的种类众多,不同疾病以及不同人群所应用的药物也存在着差异,即便是普通的感冒,也需要有多种药物选择。
如果说药店里的药物种类不足,顾客的选择性太少,每次来都难以找到自己心仪或者是必需的药品,时间长了也就不愿意再来了。
现在市面上的药店非常多,有的时候一条街上就能见到好几家,同行之间的竞争必然是非常激烈的。
有的时候,竞争对手可能会针对一些核心药品实施激进的价格策略。如此一来,在价格上的竞争就会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导致顾客减少。
还有一些药店总是频繁出现缺货现象,这对于顾客的消费体验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
有一些药物的市场需求量是比较大的,例如常见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等,可以说个个都是热销的药品。
如果说店里经常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且每次都以库存不够的理由去解释,难免会给顾客留下不好的印象。即便以后将库存补充完整,顾客也不愿意再来了。
还有一点,如果说药店里的价格标签过于混乱,对于药品的销售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店内的客流量。
如果店员不够细心,在上架药品的时候没有仔细比对货架上的商品标签,可能会出现商品标价与实际售价不符的情况。
当实际售价比标价低的时候,可以解释为活动价格或者是会员价格,可如果实际的售价高于标价,又该如何向顾客去解释呢?
开药店本质上是在做生意,做生意最讲究的就是诚信,当店铺连基本的诚信都失去,想要长久的走下去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这样的药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利润比较高,但由于药物的有效成分较少或者是研发技术不达标,所以药效比较差,很难有效缓解病情。
由于杂牌过多,所以当顾客询问时,店员总是会倾向于推荐这些知名度不高的品牌。
如果员工缺乏足够的专业能力,便无法很好的去介绍药品,引导顾客消费。久而久之,店里的业绩便会下滑,客流量也会减少。
药店的员工虽然也是销售人员,可他们售卖的却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能够治病救命的药物。
有的药店为了缩减开支,并不会对店里的员工进行各种专业培训,而是直接让他们上岗操作。
孰不知,这样的行为会影响员工对药品的熟知程度,无法及时根据顾客的需求推荐合适的药物。久而久之,可能会导致顾客的信任度丧失。
还有一些药店虽然会对员工进行培训,可是培训的内容太少,仅限于一些销售技巧,却没有关注产品知识以及客户服务等其他方面。
说是经过了培训,实际上,员工还是无法更好的去理解药品的特点与使用方法,也没办法为顾客提供准确的建议和指导。
绝大多数人来到药店消费,都是因为自己或者家人的身体不舒服,而在买药之前,他们很可能已经咨询过专业的意见,有一些甚至是按照医生给的药方来买药。
当员工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时,他们关于药品的回答,可能会与顾客的常识或者医生给出的建议相悖。
因为顾客从内心里认为员工不专业,可能会产生隔阂,担心买到不合适的药品,影响自己的病情治疗。
另外,很多药店的经营者想着提升店里的销售业绩,却又不愿意花钱多请几个员工。
为了尽可能的节省人工方面开支,往往会把原本三个人做的工作交给一个人去做。
试问一下,这样的药店能把员工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吗?能够留得住真正专业的销售人才吗?
不管怎么说,药店想要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站稳脚跟,实现营业额的稳健增长,关键就是要深刻洞察顾客的真实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应尽可能的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营销手段,加强员工的培训管理,改善店里的药品问题,从而赢得顾客的信任与支持,进一步稳固市场地位,推动销售业绩的持续攀升。